- 数据治理“鱼和熊掌”如何[2022-06-28]
- 坚持安全为先、数据治理和[2022-06-27]
- 数据治理行业为何突然“流[2022-06-24]
- 要把安全贯穿数据治理全过[2022-06-23]
- 报告:中国数据治理市场将迎[2022-06-22]
- 以数据治理为中心推进数字[2022-06-17]
- 数据治理的“内忧外患”[2022-06-16]
- 数据治理应平衡好安全与创[2022-06-15]
- 开展全球数据治理——现实[2022-06-14]
- 数据治理:银行业高质量发展[2022-06-13]
数据治理“鱼和熊掌”如何兼得
出入各家商场停车场,不用停车就可以无感支付过闸;孩子入学、报名,手机上传资料就可以方便完成;不动产登记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一窗式”办理,最快30分钟办结,比承诺时限压缩98%;从环卫到城管,管理者可以精准地处置垃圾外溢、从源头到排口排水一条线全流程监管……数字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德阳,正在展现一幅城市治理的新图景。
“数字化焦点正在从如何‘建’变成如何‘用’。” 对此,中国电子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数据创新BU总经理刘国栋表示,在数字时代大潮中,没有一座城市与区域的发展能够脱离数字技术的创新赋能。如今,技术变革的驱动力与治理生态的多元化、治理问题的复杂化以及治理需求的多样化,正在倒逼城市治理向着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一体化的方向迈进。
实现全方位重构
“随着各行各业开始引入数据治理合作伙伴,助力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应用这一市场将迎来高速增长期。”市场咨询机构IDC分析师说。
6月17日,IDC发布的《中国数据治理市场份额,2021》报告显示,中国数据治理平台市场2021年规模达23.9亿元,预计2022年的市场规模增长将远高于2021年的年度增长。阿里云、中国系统、腾讯云、新华三是其中的主要供应商。几家头部厂商均表示,数据治理市场是座名副其实的金矿。但是,掘金,却非易事。
在新华三集团首席数字官张鹏看来,面临越来越复杂和艰巨的城市治理需求,城市数字化建设将从更加注重纵向应用转变为更加注重横向拉通,实现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被动处置型向主动发现型转变、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层级批转型向一体联动型转变。在这些转变的背后,需要建章立制,与“无界生态”形成合力,与城市共同成长。由此,新华三打造了“七个一”组成的“一网统管”平台,旨在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从底层上,数字化技术在彻底重构城市的治理流程和制度。”刘国栋表示,提升城市数字化变革效能的关键,在于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更深层次推动“一网统管”“一网通办”等治理服务的创新应用。由此,中国系统基于PKS自主安全技术,研发推出了飞瞰数据中台、飞思AI中台等全栈“数智”产品及服务体系。
刘国栋举例说,在武汉,依托飞瞰数据中台,汇聚起武汉市60余家医疗机构就诊、病例数据,同时融合来自公安、社保、财政、民政等部门政务数据,以及武汉1400万居民日常核酸检测、新冠疫苗接种等数据,首次实现了在千万级人口规模的城市中构建全民健康大数据平台。
“迈进‘十四五’,数字政府的建设和创新不能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尝试中,而是要以全方位的重构,着力打造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数字平台。”刘国栋说。
从“建”到“用”行路难
IDC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数据治理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市场需求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过去是面向单个数仓或者BI进行数据治理,单个主数据管理、元数据管理、数据集成工具组件就能满足需求。
目前,从单点式的变革到全局式的重构,“一网统管”已经成为重构数字政府底座,推进数智治理创新的“最优解”。但作为承载整个城市协同治理的平台,“一网统管”的建设难度远超以往,不但需要设计者和建设者具备“云网数安”的技术储备和深度理解,更要对“一网统管”如何与业务融合有着充分的经验。
刘国栋直接举了两个例子:打造德阳“数字底座”,快速响应应用数据需求,中国系统汇集45个委办局、2986张表、5亿余条数据,构建了8个基础库、11个专题库,支撑20余项专题应用建设。以“苍洱云”为底座的数字大理建设,归集了90个部门,共享目录780个,共享交换86万次、10.36亿条结构化数据。通过“苍洱云”、数据中枢、理政中心打包形成的城市大脑,构建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6大基础库、5大主题库,支撑全州多个典型应用场景,并实现快速调用。
从“建”到“用”,难在打破数据孤岛,形成合力。在赛智产业研究院院长赵刚看来,现阶段,阻碍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数据共享的藩篱亟需打破,阻碍组织向外部数据开放或数据交易的藩篱亟需打破。他提出,实现数据供给侧和需求侧有效互联互通,首要前提是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数据要素市场。
如何实现全局式重构?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电子信息研究所副所长陆峰认为,影响因素在于数据分级分类机制尚未建立,影响了数据授权使用;政务信息资源跨层级、跨区域共享困难;以开放网站形式的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开发流于形式,数据授权运营模式尚需进一步探索;社会数据流通交易缺乏标准、合规渠道。
“这些方面亟需破题。”就此,陆峰提出的解决之道是:加快破除政务信息孤岛,推进政务数据资源梳理清洗、分级分类、共享交换等,促进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和利用。加快破除公共部门将数据资源视为部门资产的机制障碍。加快推动公共数据资源社会化开放开发,切实发挥公共数据资源公共服务属性。促进社会数据流通交易,鼓励发展大数据交易服务,完善数据交易网络设施,提供平台化、网络化和在线化开放和共享服务。
“鱼和熊掌”如何兼得
数字经济发展衍生了数据安全、数据鸿沟、平台垄断等一系列负外部性问题。探索建立与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相适应的治理方式,制定更加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创新协同治理模式;明晰主管部门、监管机构职责,强化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协同监管,明确监管范围和统一规则,加强分工合作与协调配合,成为业界共识。
“说到底,是如何实现‘鱼和熊掌’兼得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要释放数据价值,另一方面要保障数据安全。”刘国栋说,就是基于这种考虑,中国系统率先定义数据金库和数据元件,力图破解当前数据安全和数据要素市场化痛点和难点。
陆峰表示,保障数据安全,要加快建立数据分级分类制度,推进大数据交易平台建设,鼓励政务信息资源、公共信息资源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信息资源进行流通交易。要加快推进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开放、共享、流通、交易、使用等过程的全生命周期标准化安全管理,出台相关技术标准和实施指南,以安全管理标准化降低数据泄露风险。要加强大数据相关技术研究,大力发展国产数据库和大数据分析工具,强化数据溯源技术攻关研究。
赵刚认为,两者兼得,体制创新是根本。原有的垂直职能和部门分工体制一定程度上制约数据要素市场的形成,需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例如,2021年3月和11月,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和上海数据交易所相继成立,这就是创新的具体举措。技术创新是手段。以数据价值发挥和数据安全保护为目标,不同数字技术的组合创新,将实现多目标的“最优解”,如人工智能+区块链+隐私计算技术的组合,就成为数据要素市场的数据模型构建、数据资产记账和数据“可用不可见”的综合技术解决方案。